当重庆举重运动员丁红杰在全国举重锦标赛上将杠铃稳稳举起,拿下金牌,当重庆U16男足的振臂高呼震颤夜幕,U18女篮的绝处逢生绽放出胜利的火花……一张张“十五运”入场券收入囊中,这些被聚光灯定格的瞬间,背后是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
在重庆市运动技术学院的大楼里,重庆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能康复中心(以下简称体能康复中心)的治疗床正承载着另一种重量。理疗仪的嗡鸣声、肌贴撕扯的脆响、冰敷袋渗出的水滴,交织成运动员们冲击“十五运”的另一条隐形赛道。
成立于2025年初的体能康复中心,由重庆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筹建,重庆市体育科学研究所(重庆市反兴奋剂中心)负责专业运营,中心引入了国际前沿的康复仪器设备,拥有专业完善的康复治疗师团队,为全市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备战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支持。
▲体能康复中心的部分康复治疗师们,从左至右依次是:肖杨、高慧慧、李佳欣、李云、李景查。
如今,这座“科技含量”十足的体能康复中心,俨然已经成为重庆健儿最坚实的保障力量之一。
“最初孩子们就以为我们是高级按摩师。”康复治疗师李景查笑着说,但是现在他们都会主动说,“李老师,等我训练完就来找你治疗”“有你们真好”。
中心厚厚一沓登记表上写满了运动员们的好评:“非常好”“老师们很负责、专业”“放松得很到位”。
这种信任的建立,源于无数次精准触达病灶的治疗,来源于康复师们日复一日地付出。在李景查的手机和笔记本里,密密麻麻记录着的都是运动员的康复轨迹,每一毫米的进步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。
▲康复治疗师们为运动员做治疗。
为了保障运动员备战“十五运”,康复治疗师们每天两班倒,无论多晚,都会坚持到最后一名运动员完成训练。治疗结束后,他们还会详细记录每名运动员的恢复情况,为后续调整康复方案提供依据。
“虽然工作很辛苦,但看到运动员们站上赛场,就特别有成就感。”康复治疗师李佳欣感慨道,“我们看过他们最脆弱的样子,也分享过最荣耀的时刻。我们不仅是治疗师,更是他们成长路上的陪伴者。”
除了在中心坚守的康复治疗师,还有一批人,正在随队出征。
此刻的西安,来自体能康复中心的刘乐正跟随着市古典跤队外训,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00后,已是一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康复治疗师。他的随队包里永远装着肌贴、冷冻喷雾和各种不同的治疗用品,他自嘲是“行走的医疗器械库”。
▲刘乐为摔跤运动员拉伸。
随队外训对于康复治疗师们来说,是更加严峻的挑战,他们需要24小时待命,随时应对运动员的突发状况,还要担当起“六边形战士”的角色。
训练前,刘乐要准备好肌贴和训练物资,训练时,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运动员的动作,训练后,他第一时间为运动员进行放松治疗,直到深夜,治疗室的灯始终为运动员亮着。
刘乐至今难忘他刚开始跟队时的“生死时速”:一名摔跤运动员腰突急性发作,几乎无法站立,而全国赛即将开始。面对突发状况,康复团队紧急启动“战时模式”,迅速集结多方资源组成专项攻坚小组,全天候监护,通过实施“动态评估-精准干预-实时反馈”的闭环治疗,最终,在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和团队的努力下,他成功站在赛场,并取得了理想的成绩。
“这样的攻坚战役在体能康复中心已经成为常态。”中心负责人表示,康复团队不仅在线下为运动员提供治疗,还通过线上及时回复运动员和教练的咨询,确保全方位保障运动员的健康。
康复治疗师用双手和专业,为运动员们筑起了一道隐形的护盾。正如李景查所说:“康复治疗师是默默无闻的,我们或许不会站上领奖台,但我们的勋章,就刻在运动员重新站上赛场的每一步里。”
体能康复中心的治疗床也始终温热,这里没有聚光灯与喝彩,但每张被汗水浸透的床单、每卷已用完的运动胶带、每台持续运转的理疗设备,都在诉说着另一种形态的胜利。
(来源:“重庆体科所”官方微信公众号)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观念,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,联系邮箱 laodilailiao@foxmail.com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