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很多国家都不那么热衷办奥运了?以前那叫哄抢,大家争着抢着想要举办,现在倒好,反倒得靠国际奥委会主动去“求”他们。原因挺扎心的,两大发达国家为了办奥运,居然借钱借得差点把国家财政都掏空了,债还了一辈子。
这事儿让人挺伤感。奥组委也只好把希望放在中国身上,结果没想到,反而被拒绝了。搞得现场气氛一度变得挺尴尬。为什么一场表面光鲜、令人期待的奥运会,也会变得这么烧钱?这事得从55年前说起。
1976年,加拿大蒙特利尔开的那届奥运会,真可以算得上现代奥运史上的最大“败家子”。加拿大当时打算用1.2亿加元建个体育场,结果被一个法国设计师的奇思妙想搞得一团乱。有个叫罗杰・泰利伯特的人,设计出高塔旁边用来悬挂天顶的“疯狂”方案,仿佛一艘从帆船里借来的灵感。钢材采购出问题,抗震技术也不成熟,试验阶段钢缆不停断裂,工程一度停工。
让人更头疼的是,预算一下子飙升到15亿加元,比原定的多了10倍多。那会儿油价飙了,建材价格涨得飞起,工人也罢工不停。奥运会当时还没开始,体育场都还没完工。只好临时用备选场馆开幕,完了之后才发现,背负的债居然还了30年。
这还不算完,20亿美元的巨大债务,让每个蒙特利尔人都得“背债”一千多块。政府为了还债,居然还征收了“奥运特别税”——香烟每包多加19加分,连退休老人都不能幸免。还了三十年,这债才终于还完。可想而知,那修体育场的维护费,加上屋顶每年清雪的费用,几乎成为城市的“拖累”。这个故事,变成了全球奥运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“黑历史”。
过了二十多年,另一个发达国家也被“坑”得一塌糊涂——那就是希腊。2004年雅典奥运,本来想做个“节俭奥运”的榜样,却闹了不少笑话。预算设在46亿欧元,本以为很少,哪知道实际开销一再飙升。工人们被拖欠工资集体罢工,交通瘫痪,政府只好加工资,好赔账。
要节省成本,很多建筑用料都差强人意,结果导致体育场发霉、漏水,被国际媒体戏称为“贫民窟”。为挽回面子,希腊砸了几亿欧元紧急翻新,但价格也“水涨船高”。搞一圈,电视转播权根本卖不出去,票房收入也只是一半,最终财政压力更大。
安全措施费用,直接把预算拉到了15-25亿美元的“天价”。希腊为了填补财政黑洞,干脆发行了400亿欧元债券。结果,经济一跌再跌,2005年GDP只剩3.3%的增长,失业率飙到27.5%。那座曾经的奥运场馆,老化严重,最后不得不关掉。很多场馆变荒地,完全变成“浪费的象征”。
这些惨痛的教训让人对奥运会失去信心。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,世界再次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。北京的表现简直是“完美范例”。从运动场馆到交通基础设施,花了不少心思,也花了不少钱。北京奥组委最终平衡了收支,收入超过支出10多亿元。而且,奥运会之后,城市的变化惊人:地铁线延伸、机场建设完善、环境改善,连水立方还能创新用途。
这些投资带来的长期收益远远超过了初期的花费。现在,鸟巢已经成为文化演出的重要场所,水立方也是举办各种比赛的多功能场馆。首钢滑雪大跳台也变身为工业遗迹转型的旅游地。在中国,奥运会不再只是“秀场”,更是国家发展和城市升级的驱动力。
2022年冬奥会期间,咱们坚持“简约、安全、精彩”的原则,把绿色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。从风电输送到智慧管理,每一步都在展现创新。中国用行动证明,奥运会可以成为推动国家前进的助推器,而不只是烧钱的黑洞。
未来的奥运会,可能会变得更“轻资产”一些。国际奥委会也在鼓励联合申办、现有场馆循环利用。比如,印度新德里就计划用一半临时设施,减少建设成本。问题在于,怎么平衡商业利益和民众负担?或许,“适度办赛”会成为大家的共识。
总之,过去的教训给我们上了宝贵一课:办奥运,不能只看表面,要看背后长远的价值。中国靠实力和智慧,让奥运会成为正向推动的力量,而不是负担。未来,如果继续走得踏实稳健,奥运会也许会变得更有意义、更可持续。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观念,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,联系邮箱 laodilailiao@foxmail.com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
网友评论